汉中美食之汉中热米皮

2024-09-19 18:07:48   289

  传说一

  据传汉中面皮起源于公元前231—前213年的秦始皇鼎盛时期。《长安县志》和《留坝县志》描述汉中面皮的起源有这段文字:秦始皇在位时,汉中当地有稻田十万亩,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干枯,打下的稻谷尽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当时有位姓朱的农民,他将打下的新大米碾成很细的粉末(当地人称为“米面面”),又过筛罗后,再用水调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甑子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面皮子,大家尝后个个称奇。他带着面皮子和纳贡的人来到秦镇,将面皮献给秦始皇,皇帝吃了面皮美味可口,倍加赞赏,并令今后汉中地区的贡物只能献大米制成的面皮。后来在他逝世的汉中地区农民家家户户都有蒸面皮的石磨碾子等器具,方便制作这一美食。

  传说二

  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米粉(当地人称为“米面面”)加水调稀,蒸成薄皮,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汉王看了由“面”成“皮”的神奇变化,赞曰“此乃面皮也”。后来,人们改用叠式竹蒸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软而柔韧不断,此“面皮”遂逐渐传播开去。

  传说三

  据《汉中日报》载,相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曹操部下用船押运粮食途经褒河,阴雨连绵,河水暴涨,一船大米被淹在水中,三日过后,河水下跌 ,整船大米被水浸泡的无法运走,曹操部下将押运看管运粮船只的士兵打的死去活来 ,当时给军营做饭的衡志四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暗暗流泪,一则不愿让士兵挨打,二则不能让贵重的大米白白浪费,经过一夜苦思冥想,第二天把侵泡的大米磨成浓米浆,加上适量的白糖,在竹笼里蒸成米糕馍,切成方块给士兵吃,一举成功,衡志四大喜,又将浓米浆加入适量的水放在竹笼里蒸成薄皮,切成条状,调入盐、醋等调料,使士兵吃后大喜 。没有来得及做的就晾干成粉,用时再加水调浆做面皮。一船浸泡的米消除完 ,衡志四觉得曹操部下不问青红皂白毒打士兵,不知那一天会轮到自己头上,便告别军营回到故乡城固县上元观。几年过后,家乡连遭洪水,衡志四无法生计,便想起了他在军营作面皮的事,便借债设制了一套竹笆笆等工具,在上元观做起了蒸面皮的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也用红薯粉、土豆粉、面粉单独蒸或相互混和蒸制面皮获得成功 ,面皮遂开始在汉中流传。

  传说四

  关于汉中面皮也有不少趣事。典型的是,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

  ++++++++++++++++汉中热米皮的做法及配方‌+++++++++++++

  汉中热米皮是陕西省汉中地区的一道特色小吃,其口感筋道爽滑,香辣可口。以下是汉中热米皮的制作步骤及所需食材:

  所需食材:

  糙米‌1

  大料(花椒、小茴香、香菜籽、丁香、八角、香草、草果、桂皮、香叶)

  食用盐、鸡精、蚝油、生抽、香醋

  小麦淀粉

  辣椒油、红萝卜、菠菜、豆芽等配菜

  制作步骤:

  将糙米用清水浸泡五六个小时,然后用手轻轻捏碎,检查是否泡好。

  把泡好的米放入米浆机中,加入适量的水打成米浆。一斤糙米打出的米浆总量约为1300克。

  在米浆中加入50克小麦淀粉,搅拌均匀,以增加米皮的筋道和韧性。

  准备调料水。将大料装入布袋中,用清水浸泡十分钟,去除灰尘和药腥味。然后在锅中加入一千克凉水,放入料包熬制五六分钟,直到汤汁呈现黄颜色并散发出淡淡的药香味。捞出料包后,加入食用盐、鸡精、蚝油、生抽和香醋,搅拌均匀后备用。

  蒸制米皮。在蒸锅中加水烧开,然后在蒸笼布上倒入一勺米浆,用勺子摊均匀后盖上蒸锅蒸制2分钟。当米皮表面出现泡沫时即表示蒸熟,取出放入案板上切成宽条。

  将切好的米皮放入碗中,浇上之前准备好的调料汁和辣椒油,再加入红萝卜丝、菠菜段和豆芽等配菜即可食用。

  这样一份香辣可口、筋道爽滑的汉中热米皮就制作完成了。

u=3482786288,225026186&fm=253&fmt=auto.jpg